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

语文2023-02-02 13:49:58会知网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

一、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戊申晦”(《登泰山记》)兼用干支纪日法、月相纪日法。“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既望、望。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古有贵右贱左之说,故称贬官为“左迁”。白居易由京官贬黜至地方,因官职低而着“青衫”。

C.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歌”“行”“吟”是古体诗的文学体裁;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有的相同或相近,如姚鼐字姬传、白居易字乐天、苏轼字子瞻;有的含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答案】.A此类纪日法依序还有朔、望、既望

二、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B.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二甲即授官职,三甲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卒,这里指死亡之意。据《礼记·曲礼》所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答案】.B考中进士 , 一甲即授官职 , 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 , 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旅,指军队,后引申为指有关军队及军队作战的事情。文中便是军队作战之义。

B.家庙,指儒家为祖先立的庙。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C.拜舞,指跪拜与舞蹈,下跪叩首之后舞蹈而退,这是古代朝拜的一种礼节。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也可指官名。文中便是后者之义。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文中便是后者之义”错误。文中指符节。

故选D。

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继室”指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继”意为“续娶”。

B.“一肩”意为“一担”,文中指砍柴的数量,“肩”指“担”。

C.“窃”指自己或私下,表示个人意见或行为,作谦词。

D.“许”指“左右”,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许”相同。

【答案】C(C项,“窃”在文中指“偷偷地”,不是“个人意见或行为”,也不是“谦词”。)

五、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指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文中未冠,即指白居易不到二十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则行笈礼表示成年。

B. 擢、补、授、迁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谪和出等。本文中“补校书郎”是指补充为校书郎,“出为州刺史”是指京官外任州刺史。

C. 明年,古文指第二年,而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D. 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答案】B【解析】“补充为校书郎”错。“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不是补充。

六、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坎和离是八卦中的卦名,古人以周易为基础、用筮草等为工具进行占卦,认为八卦对应着自然现象,能够预测人的命运。

B.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绍兴三十二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也是这种纪年方法。

C.末作在文中指商业。“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思想,其根本原因是封建时期的土地私有制度。

D.长短句本是一个诗体名词,南宋时长短句逐渐成为词的别名。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二人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答案】B “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

七、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薨,是古人对诸侯死的讳称。古时称天子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

B.“不拘微贱”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拘”字含义相同。

C.“且又爱子在侧”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后以社稷代指国家。

【答案】C(“且又爱子在侧”中的“爱”意思为“形容词,宠爱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的“爱”的意思为“动词,疼爱”)

八、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B.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

C.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

D.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答案】D(传,是指对经书解释的文字。)

九、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鼎,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以此象征九州。

B.“东借救于齐”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与“臣请东解之”的“东”的意义及用法都相同。

C.弊邑,既指偏僻的小城镇,又指对他国谦称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文中是指后者。

D.“子之数来者”的“数”,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数”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答案】D(“子之数来者”的“数”,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的“数”意义和用法不同。前者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后者是“几个 ”“若干”的意思。)

十、 下列对文中加黑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兵车是国力的象征,“万乘之国”属于大国。

B. “越王苦会稽之耻”的“耻”是“羞耻”的意思,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相同。

C. “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的“属”是“召集”的意思,与《赤壁赋》中“举酒属客”的“属”不同。

D. 要领,文中指腰和脖子,“要领不属”类似于身首异处;现在“要领”多指要点等。

【答案】B【解析】A. 正确。B. “……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相同”错。第一个“耻”,名词,羞耻。句意: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第二个“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意思不同。C. 正确。第一个“属”,召集。句意: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第二个“属”,属通“嘱”,致意,引申为劝酒。句意:举起酒杯向朋友劝酒。意思不同。D. 正确。

十一、对下面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为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C.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影响深远。

D. 经传,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经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和道家经书的著作”错。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著作,传就是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

故选D。

十二、

A.布衣,指布制的衣服,即用麻葛之类的织物制成的衣服,用来代指平民。古代指平民的词还有“黎庶”“黔首”“元元”“民氓”等。

B.斋戒,指古人在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活动前要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不饮酒,不吃荤,不游乐,以示虔诚和庄敬。

C.三秦,项羽灭秦后,把秦关中之地分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所辖地就称三秦。今把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D.谒,在此处指“谒见”,有觐见、拜见之意,是臣下、属下以恭谨的礼仪拜见君王或上级,拜见时还有一定的礼仪要求。

【答案】D(解析:“谒”的理解有误。原文语句是“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谒”在此处是“请求”之意,魏王豹请求回家探望生病的亲人。)

十三、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荀子》为其独著之书。

B.“泰”字原来就有“高大、通畅”之意,后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D.“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中每月初一称“晦”,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荀子》为其独著之书”错,《荀子》部分为荀子弟子记录;

C.“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错,“跬”和“步”意思相反;

D.“‘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中每月初一称‘晦’”错,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B。

十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晚朝,古代朝会之一,与早朝相对,指皇帝晚上登朝与群臣处理政事。

B.节度使,古代军事长官,原只设在边境,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C.麾下,文中指部下,与“八百里分麾下炙”句中的“麾下”意思相同。

D.丘园,古代指隐居的地方,也指家园。文中指后者,与“桑梓”意同。

【答案】A [解析]古代没有“晚朝”制度,只有“早朝”和“午朝”。文中意思是君主未按时上朝听政。

十五、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B. 赋,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C. “擢”是选拔、提拔的意思,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

D. 九卿,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类似后来的六部尚书。

【答案】C【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除’‘征’‘辟’‘迁’等意思相同”错误。“除”“征”“辟”都表示授予官职。“迁”表示调动官职,一般表示升职。

故选C。

十六、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适,即改嫁,当时对此较为宽容,骆俊去世后,其妻改嫁华歆,骆统顺遂母意。

B.事嫡母的“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意思相同。

C.疏即为前人对古书作的注解再作注解,也叫“正义”,影响深远的如《十三经注疏》。

D.黄武,孙权年号,曹操封孙权为吴王,年号为黄武,黄武八年,孙权在南京称帝。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事嫡母”的“事”,侍奉。句意:侍奉嫡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侍奉。句意: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B.正确。

C.文中“统上疏曰”的“疏”,即奏章,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D.正确。

故选C。

十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假,在这里是借助的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不假思索”中的“假”意义相同。

C.绝,在这里是切断的意思,与成语“络绎不绝”“与世隔绝”中的“绝”意义相同。

D.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假公济私”,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不假思索”,用不着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C.“绝,在这里是切断的意思……意义相同”错误。

文中“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江河。

“络绎不绝”的“绝”,断;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与世隔绝”的“绝”,断;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D.正确。

故选C。

十八、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党,古代民户编制,五百家为党,古有“四闾为族,五族为党”的说法。

B.经,指儒家经典,清朝时成为古代图书四大类之一。

C.大学,我国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指教育行政机构。

D.杂服,古代所规定的各色服制。服,指的是衣服。

【答案】C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我国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指教育行政机构”错误,“大学”应为“太学”或“国子监”,是官办的教育王公贵族子弟的地方,它是古代的高等教育的机构。

故选C。

十九、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芣苢》重章叠唱,节奏明朗、轻快,流露出劳动的喜悦。

C.人物通讯注重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精神;而新闻评论既具有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又有新闻作品的属性。

D.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错误,《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楚辞》。

故选B。

二十、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簿,古代官职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簿籍及印鉴的佐吏。

B. 河北,文中指地区名,即今河北省一带,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区域。

C. 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或地方朝廷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D. 立祠,即建立祠堂之意。祠堂,后世建立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答案】B【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B.“即今河北省一带”说法错误,“河北”在文中是指黄河以北地区,并非是今天的河北省。

故选B。

二一、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但名和字常常存在一定的联系。

B“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见”的意思是看见,“见”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见”字含义相同。

C.元祐,皇帝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此后形成制度。

D.“以平夙怨,谓之调停”,“以”的意思是来,“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的“以”字含义不同。

【答案】B

二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庙,古代帝王为供奉和祭祀先王所建营的庙宇,孔子曾入鲁王室太庙。

B.擢,意思是提拔,表示升官。古汉语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拔、拜等。

C.酒榷,指酒的专卖税。榷是专卖的意思,常见的税种还有茶榷、盐榷等。

D.景德,宋代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唐代的开元等。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的能力。

B.“古汉语表示官职提升的词语还有拔、拜等”错,古汉语中的“拜”的意思是“授官”。

故选B。

二三、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一般刚出生不久取名,长大以后取字,两者意义相关,但性质和用途不同。

B. “孔子适周”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C. 老莱子,春秋晚期的思想家,道家人物,楚国隐士,与老子、孔子一个时期。

D. “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A.正确。B.两个“适”字分别是“到”和“适应”。句意:孔子周游到周朝/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选项说法错误。C.正确。D.两个“以”分别是“因为”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句意: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忽然我魂魄惊动。选项说法正确。

二四、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驽马”是指劣马,与“骐骥”相对。马驾车行一日的路程为一驾。

C.《论》,指《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共二十篇,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D.“一阶半级”中,“阶”指官阶、品级;“级”指等第,特指官爵的品级。

【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说法错误,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故选C。

二五、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是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象征九州。

B.“周君患之”与“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弊邑,破败的小城镇。文中因东周时期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

D.殷,商朝盘庚迁都于殷,商亦称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商”。

【答案】C(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二六、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B.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称某官知制诰。

C.致仕与古代官职的变动有关,它与“解褐”“下车”等词均表示到任、做官。

D.六义诗经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 C.“致仕……表示到任、做官”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致政、乞骸骨等指官员辞官归家。

二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第,指科举考试中考取状元。第是科举考试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级。

B.擢,升官。其他表示晋升官职的词还有升、拔、右迁、陟、晋、进、加等。

C.《六经》,指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

D.拾遗,唐代谏官名,与补阙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北宋改为左右正言。

【答案】A(“指科举考试中考取状元”错误,中第指中选,即科举考试及格。)

二八、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引申为监狱。决狱指判决关进监狱。

B. 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符印;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

C. 通侯:秦汉以爵位赏有功者,通侯最高;初称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

D. 裨将:裨,此处读pí,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关进监狱”错,决狱仅指判决案件。故选A。

二九、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即乡里。闾指里巷的门,代指里巷、邻里。

B.蔬食,即粗食。文中指以草菜为食。

C.遗像,即遗制。像是法式的意思。

D.奴婢,即女婢,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女子。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女婢”“女子”错误。奴婢: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男女,后泛指男女仆人。

故选D。

三十.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高》属于律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每首八句,共四联。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长律”或“排律”。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C. 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是指在议论文中,用喻体之理去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其特点有二:一,喻体和论证的事物同类;二,喻体的特征和观点有相似点。

D.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答案】8.C

【解析】C.“用喻体之理去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错误,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三一、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绍兴,宋高宗年号名,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后也作地名。

B. “丁忧”是指遭遇父母的丧事,“丁父忧”指遭逢父亲去世,也叫“丁内艰”。

C. 枢密院,封建中央官署名,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称“二府”。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 B

【解析】“‘丁父忧’……也叫‘丁内艰’”说法错误,应是“丁外艰”。“丁母忧”叫“丁内艰”。

三二、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髫龀”,儿童七八岁。髫指小儿下垂的短发;龀指小孩子换牙。

B.“迁”在文言中一般为升迁或调动官职之意,本文中指“升迁”;“领”是兼任官职之意,多指高官兼任官职较低的官职。

C.“高祖”是“谥号”。座帝死后,人们对他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D.“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非行政区。附朝的行政机制为三省六部制。

【答案】C (“高袓”是“庙号”而不是“谥号”)

三三、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之”(盈珍以南仲本书生,之,曰:“是将材邪?”)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中的“易”字的意思不相同。

B.白衣,本意白色衣服,古时多为平民所穿,所以可指平民;也可指官员受处分的身份。

C.“帝纳之”与“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的“纳”字意思相同。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禄学校粮饷等。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学校”,学校归礼部掌管。A项“易之”的“易”意为“轻视,瞧不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易”意为“改换”。C项两个“纳”都是“采纳”之意。

三四、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釜,文中意为斧子,一种兵器。与“破釜沉舟”中“釜”字意义相同。

B.侯,文中为爵位,在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海内,指国境之内,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海内”含义相同。

D.孤,古代王侯的自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

【答案】A(“文中意为斧子,一种兵器”错误,“釜”指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三五、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作“总角”,后来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B.淮阴,准河以北,古代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如,华阴就是华山以南。

C.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D.忠信孝悌,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封建社会道德标准。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准河以北,古代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如,华阴就是华山以南”错误。淮阴是淮河以南,华阴就是华山以北。古代地理上以山之南、水之北曰“阳”,山之北、水之南曰“阴”。

故选B。

三六、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代指酒。

B.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C.阡陌: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D.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代表作有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被人们称为“山水诗人”。

【答案】D

解析: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

三七、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侯景幽逼而死”的“幽”,与《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的“幽”意思相同。

B.缙绅,也写作“搢绅”,古代大臣上朝时,把笏板插在大带间,故“缙绅”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C.“避秦苛虐”的“避”的意思是“躲避”,与《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避”意思相同。

D.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故在“床”前加了一个“胡”字。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幽”在句中分别指监禁和隐晦的意思,意思不同。句意:被侯景幽禁而死/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

故选A。

三八、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是连缀的意思。在文中表现陶渊明博学多才。

B.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写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会郡遣督邮至县”和“会天大雨,道不通“两句中的“会”的意思相同。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元嘉,宋文帝的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故选D。

三九、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延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 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错误。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故选D。

四十、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王安石。

B.卒,表示“死亡”的意思。《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唐宋八大家'还包括......陆游”错误,“陆游”不在“八大家”之列,应该是“曾巩”。故选A。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