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翻译必备知识清单(附答题技巧汇总)

语文2022-10-04 12:39:17会知网

第二部分 文言文阅读必备知识

【备考知识一·实词】

(一)五类常考实词

1.通假字

2. 一词多义:包含120个实词及其他常考高頻实词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120个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3.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4.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翻译的时候词义偏在“入”。

5.常见双音节词

6.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

(1)名词的活用

a.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

b.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

C.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的意思。

d.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

a.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思。

b.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c.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死”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

a.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好的事物”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的意思。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的意思。

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的意思。

(4)数词的活用:

a.数词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的意思。

b.数词活用为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的意思。

c.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全、满”的意思。

7.补充高频词汇

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b.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c.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d.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藩篱、失路、秋毫、金城千里、丹青、桑梓、万钟、丝竹、朱门、三尺、有事、会猎 、-

【规律总结】

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天”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且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晶有关。

2.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3.联想推断法

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握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的推断方法。

6.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7.通假推断法

当到一个句子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然后根据通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备考知识二·虚词】

一.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二、文言虚词“推断7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2.语法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3.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对称推断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

6.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7.词性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